top of page

佛教禪修簡介

梅斯清居士

現今很多人都把正念禪修視為一種減壓、或者處理情緒問題的方法。可是健康、快樂的心是由很多不同質素所組成的,正念只是其中一種。在佛陀的教導中,他講述了苦的起因,以及如何透過修習八正道而滅苦。可是,這裡所指的“苦”(巴利文的字眼是"dukkha")並不只是代表我們身體上或心裡有的苦受。它敍述了我們身為人的實相: 無論我們多努力去追逐愉悅的感受也好,又或者令事情合符己意,但這總是不能如我們所願的。

在《大念住經 (Satipatthana Sutta)》中,佛陀講述正念禪修的目的是:

  • 淨化身心

  • 克服憂悲苦惱

  • 滅苦

  • 踏上八正道得到涅槃

佛陀教導了些甚麼?

傳統上,佛陀的教導一般包括:

四聖諦​
  1. 苦諦: 所有存在的東西都是不圓滿的。苦不單單只不愉悅的經驗,還包括愉悅的經驗。這是因為愉悅的經驗並不能獨立依存,它們的本質是無常的,也不能被我們所控制。

  2. 集諦: 因為我們的自我中心、欲望與貪愛,我們讓自己的生命不如意。很多時候,我們想,只要我們有更多物質,又或者我們有某樣東西,我便會快樂了。我們花了大部份時間去追逐快樂、逃避痛苦,這終歸都是無意義的,因為生命的本質就是無常。

  3. 滅諦: 苦其實是能被完全消滅的,那就是涅槃。

  4. 道諦: 能引領我們到達苦的終結的八正道,包括:正見、正思維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

因緣法

所有身心現象的出現都是因為因緣法,所以它們有以下特性:

  • 它們是無常的,因為因緣會不停改變。

  • 它們是無我的,沒有“我”,也無“創造者”。我們不能控制這些因緣,它們的出現有各自的原因。在佛教的觀念中,“我”只是身體與心理活動的組合,它們時時刻刻都在改變,沒有兩刻是相同的,這樣如何可以有一個固定不變的“我”?

  • 我們的經驗是不如己意的,因為因緣的無常,我們無法完全掌控因緣的。

佛陀指出,愚痴讓我們不理解這些真理,而導致痛苦,我們的“自我中心”亦讓我們不能快樂。要去離苦,我們就要用八正道來培育心。

八正道
智慧:正見、正思惟

正見

 

在修行中,正見是最重要的。正見的意思是能夠完全理解佛陀教導的智慧。要有正見的重點,是要去明白事物不能獨立存在、以及無我的特質。所有身心現象,由最微細的身體上的苦受,到明顯的老、病、死,都是源於因緣法,沒有東西是「我」或「我的」。因為差不多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認知、信念及行為視為“我”,我們便不理解身體、心與及生命的本質。事實上,一切都只是自然法,都是因果的過程。當我們不理解這基本的錯誤見解,就會帶著貪與瞋去做事。這也可能會扭曲了自己的修行,因為期待著禪修應該怎樣、或不應該怎樣。

正思惟

當我們有正見時,我們就會有正確的思惟,包括:

  • 願意捨棄自我的欲望及衝動

  • 願意不懷敵意

  • 願意不作任何傷害性的行為

怎樣培育智慧

我們強調智慧的重要,因為這是一種能夠驅除愚痴及貪愛的精神素質。在佛教中,可以透過三種方式獲得智慧:

  1. 聞所成慧

  2. 思所成慧

  3. 修所成慧

以下是智慧生起的過程:從外界得到資訊/知識,例如聽經聞法 –> 用理智反思教導,以及與其他人討論 –> 修習正念禪修,透過觀察自身的身心經驗搜集資料 –> 在老師的指導下,用正見去反思自身的經驗

讓智慧生起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,是明白智慧帶來的利益,並以興趣、耐心、精進、勇敢及信心來培育。

戒: 正語、正業、正命

正語

 

我們說的話是真實的、有利益的,帶著慈心去說的。

正業

 

不殺生、不偷竊、不邪淫

正命

我們盡量不從事任何傷害別人的工作,例如販賣軍火、人口、毒品、毒藥等。

這些雖然好像都是與行為有關,可是它們都是從正見中衍生出來的。持守戒律的重要點是不去傷害任何眾生,它是從正見、正思惟,以及慈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。

定: 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

正精進

以正見為先導,我們提起精力,培育心善美的質素。

正念

培育心能夠如實觀,並盡量警醒、持續地覺知所有心理活動。透過觀察身心當下的現象,我們會真正理解身心的運作,它們的本來面目。這就是智慧。

正定

這是指穩定的、平和的心,沒有任何障礙,讓智慧能夠生起。

修習四念住,就可以培育到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在佛陀的開示中,他曾指出一系列的身心現象可以成為我們觀察的目標。在培育八正道時,我們會把光明帶進黑暗、愚痴的心中,並且減少貪愛及憎惡對我們的控制。

總結

要正確地修習,必須要有正見 — 明白禪修時,無論甚麼思想或現象生起,都要記得這不是“我”或“我的”,所有現象的出現都不過是因緣和合。例如,我們可能會想“我脾氣很壞”。那麼我們可能就會認同這個想法,並作出相應的行為。可是,若依從佛陀的教法,我們會以正見去理解它們。例如: “脾氣壞”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無數的因,甚至是因為過去無數生的行為,這是自然生起的,與“我”沒有關係。在這個前題下,我們也可以知道自己的喜好、厭惡以至如何判斷事物,也是依從過去的因緣而自然生起的,從而會放下執著。我們的責任只是帶著正見去覺知所有身心現象的出現與消失。

我們建議那些初接觸佛教及想學習禪修的人,要多了解佛陀的基本教導。雖然正念是智慧生起的基本條件,但卻不是唯一的條件。禪修雖然能令內心得到安定,暫時減輕精神的壓力,但這樣是不足夠的。我們需要全面的修習八正道,以及培育善心,才能達到最終的快樂。

願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,最終都能到達目的地!

bottom of page